作为每天朝九晚五、曾在通勤地铁上背过 300 条公式的过来人,想和在职备考的你说:时间挤得出,效率提得上,平衡并非天方夜谭。

一、把碎片焊成整块:时间切割术 工作日的三小时必须锚定:清晨 6:00-8:00 大脑最清醒,用来啃财报复杂准则或道德案例;晚 8:30-10:30 处理当天学习任务,优先攻克白天工作间隙标记的难点。通勤 40 分钟别浪费,用喜马拉雅听 CFA 考点音频,把货币时间价值公式设成手机屏保,等电梯时扫两眼。 周末要搞 “沉浸式突击”:周六上午 9 点 - 12 点模拟考试,下午复盘错题;周日专攻弱势科目,比如用 4 小时吃透数量分析的概率统计。记得每周留 2 小时空白时间,避免过度消耗导致反弹。

二、效率为王:拒绝 “假装努力” 在职备考最忌全面铺开。用 “80/20 法则” 聚焦核心:财务报告分析(15%)、道德(15%)、固定收益(10%)这三大块占分超 40%,优先掌握。我当时直接跳过了衍生品估值的复杂模型,把精力放在 LIFO/FIFO 对报表的影响这类高频考点上。 工具选对省一半力:用 Anki 制作公式卡片,通勤时刷题;把错题按 “计算失误”“概念混淆” 分类拍照存档,午休时翻看。别迷信厚厚的教材,打印机构整理的 “三色考点表”,红色标必考、黄色标理解、蓝色标了解,复习时靶向发力。

三、对抗 burnout:给生活留条缝 每周三晚上给自己 “豁免权”:不碰教材,看场电影或和朋友小聚。我曾连续三周熬夜刷题,结果正确率掉了 15%,后来发现保持 7 小时睡眠比多刷 20 题更重要。 和领导同事 “温和摊牌”:备考期间婉拒非必要的加班和应酬,午休时戴上降噪耳机刷题,反而没人打扰。家人支持是隐形燃料,我先生负责了三个月晚餐,换来我每天多 1 小时复习时间。

四、考前冲刺:在职党的特殊预案 提前两周调生物钟:按考试时间(上午 9 点 - 12 点)做 Mock 题,强迫大脑在这个时段兴奋。我会在办公室抽屉备一份巧克力,模拟考试时按真实流程吃午餐,训练肠道适应节奏。 最后三天只看 “保命资料”:自己整理的 3 页公式速记表、道德准则红黄榜(哪些行为绝对不能做)、高频错题 TOP50。别贪多,能把这些吃透,足够飘过及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