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摸着自己的心问你,你想要什么,你为了你自己想要的可否能拼尽全力,拼搏一生。


一、工作三年,一潭死水。面临职业困境,如何求生!

今天,学长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题主疑惑自己到底该选择银行还是体制外,我相信这也是很多FRM考证党的疑惑: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题主27岁,在一家银行做了3年柜员的工作,但是始终憧憬体制外的自由,早已在去年11月份的考试种通过了FRM一级考试,对如今的银行柜员工作早已厌倦,可是现阶段收到两份应聘,一个是私企的金融销售岗,另外一个是股份制银行风控专员。现在不确定到底该怎么办?

说实话见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在考证的过程中有过迷茫、失落,无法撤离如今的舒适圈,本能地选择一个相对而言更妥当的解决方法。

二、27岁才想考FRM、正式进军金融,晚了吗?

学长在这个提问之下,发觉高赞的回答全是鼓励题主去事务所锻炼,逃出舒适圈,敢于追梦,在银行干了三年的柜员岗,27岁才想着要去金融市场从头做起,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有点疯狂,但是有答主给我们分享了他身边的案例:

从上面答主分享的案例来看,这些人才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起点不高,普普通通,身上的羁绊不少,甚至考FRM的年龄也不算年轻.......可是他们不一般的地方就取决于勇于跳出舒适圈,即便困难重重,仍然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其实,学长*厌烦的是听到一些人连FRM证书都没考出来,FRM要考哪些科目都不知道的人,作为专业“FRM劝退师”打击正在复习FRM的考生,用自身生活中所谓的实例来指责证书无用。每每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言论,学长就气愤不已:不敢尝试突破自己的上限和天花板,为什么还要阻碍别人?

更可怕的是还有人自甘平庸,总觉得别人的成就只是因为别人足够聪慧或是家中的环境足够强悍,把任何自身的失败归因于外在的原因!

就像学长之前分享过的学霸那样,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尤其是关于FRM的考试!之所以成功,纯粹是因为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比别人高罢了!

三、我不是天才,我只不过把时间花在这3件事上

所谓学习效率纯粹是因为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比别人高罢了!

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24小时,如何合理的利用分分秒秒都是你能否成功的关键,能否成功首先就是要看你的碎片化时间用对了吗?

每个人一天的碎片化时间事实上是*多的,偶尔十多分钟半小时的等车、排队、坐车、上厕所等零碎的时间常被人忽视。实际上,这些的时间也能做很多事情。

比如,将轻松简单的学习任务事情放在碎片时间来处理:记记FRM单词,看看网课视频等。当多个碎片化学习成果汇集,其量还是可观的。

其次就是有取舍,所谓取舍就是*做的就是紧急并且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你的效果才会真正的体现出来!

每个人每天有许多事儿要解决,这时候能够删减自己的任务,将关键活力投入到产出比很高的事情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不是将全部的事儿都做完、做好,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删减工作,越少越精,也就越高效。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某些多余的约会、娱乐等,可以临时搁置;一些性价比低的科目,可以适度降低复习支出时间;复习资料和刷题题源的选择,也优先选择*关键的。

*也是*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执行力!简单而言,就是将目标学习任务分解,归划好在哪个时间范围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学长采访过很多的FRM考生,学长发现那些复习效率高的同学普遍有个特点:学习的时间和任务规划的很好。

比如今年一个9A通过FRM二级的考生,在分享自己的学习规划时就说到:

自身会将高效备考FRM视作一个总目标随后进行分解,每个月应当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每一周应当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每一天应当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层层目标分解层层安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这样的复习一方面不累,一方面效率也获得了*。

时间是*伟大的艺术家,它公平、无私,一天给每个人的永远只有24小时。但是有的人充分的利用了时间,24小时当做了48小时用。而有的人,24小时活成了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