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固定资产试运行销售的处理”?大白话

试运行的意思就是固定资产还不能直接正式投入运行,需要进行调试、尝试、试生产之类的,也就是说,试运行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固定资产试运行销售的处理,就是企业将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或者研发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对外销售,这个销售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

1.如何确认

试运行的目的就是测试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生产出来的一般就是样品之类的产品。虽然是试运行,但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那就属于企业的存货,按照我们在上一章学的存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就行了,也就是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企业存货的规定(也就是不属于存货),那属于哪种资产就确认为哪种资产就可以了,反正终究是企业的资产。

由此可见,试运行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单独确认为企业的资产的,就按照对应的资产进行处理,比如存货相关支出就在确认收入时结转成本,对应的支出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但是,测试固定资产是否可以正常运转而发生的不能形成资产的支出,属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必要支出的,应当计入该固定资产初始成本,这个和前面所学一致。

再强调一下,这里一定要注意:在试运行阶段,测试是否可以正常运转而发生的必要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测试是否可以正常运转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单独确认为资产(如存货)。

2.计入哪个报表项目

试运行产品在对外出售时,需要判断是否属于日常活动。如果是正常的对外销售产品,就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如果是报废毁损或不能正常使用了而对外出售的,就属于非日常活动。

如果出售属于日常活动,就在财务报表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列示相关收入和成本。

如果出售属于非日常活动,就计入财务报表的资产处置收益等科目,这个科目的具体意思在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处置部分会详细学习,这里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