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有名的管理顾问、学者和作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成就了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既然我们都想成为投资大师,而不仅仅是投资经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做正确的事情”。
这恰恰是行业偏好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的“市场先生”(Mr. Market)有点儿疯狂,容易情绪波动,有点儿人格分裂,还经常被误解,但他确实有偏好,在不同时期,他对不同行业情有独钟。
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窥探到“市场先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行业偏好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行业很重要?
多数精明的投资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即就投资组合的回报而言,选对行业比选对股票的更重要。当某一行业的表现落后于基准时,这个行业内的多数基准股票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包括绩优股。
那么,各个行业在过去12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变化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分析了美国十个主要行业相对于标准普尔500总收益指数(S&P 500 Total Return Index)的表现。
2007–2018美国主要行业vs.标准普尔500总收益指数
每个横向小空格中的数据是特定行业在特定年份的年度主动收益率。例如,以标普500金融指数为代表的金融类股,在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分别比标普500 TR指数低了24%和18%左右。但在2012年和2016年,金融类股的收益分别比标普500 TR指数高出13%和11%左右。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是表现*差的行业之一,尤其是过去7年(2016年除外)。
从积*的方面来看,完全专注于科技行业的投资者在过去5年应该获得不错的回报:科技行业的平均alpha系数超过6%。
另一个重要的参考点是,各个行业的主动收益率在每一年的差异。剔除材料、电信和公用事业等规模较小的行业,剩余行业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主动收益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主动收益率则更为一致。更大的差异也意味着机遇,可以进行明智的资产配置,增加对“市场先生”看重的行业的持仓,从而获得显着的主动收益。
避免踏入隐性行业配置的陷阱
如果行业配置能够*大地影响投资组合收益,那么隐性配置(implicit allocation)又如何呢?
一些投资策略鼓励基于一个或多个特定因素的股票选择。例如,价值战略侧重于传统价值因素。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谨慎的方式,用来寻找能与投资者分享利润的信誉可靠且赚钱的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在某些行业比其他行业更常见,也更具决定性。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创建了一种由100只美国股票组成的价值策略,这些股票的市净率和市盈率不是*就是*,而且市值都超过20亿美元,股息收益率在4%以上。这种价值策略的表现并不好:过去12年,该策略的年回报率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了2%左右,而且还没有显着降低波动性。
这种策略的行业平均配置又如何呢?
行业配置与平均配置
通过创建对高股息率股票的偏好,我们增加了对金融、能源和公用事业类股的持仓。这三个行业在我们投资组合的比例超过80%,几乎让科技股和工业股变得无足轻重。
此类行业偏好可以导致隐性权重陷阱,进而可能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例如,在2017年,该策略将24%的资产配置给能源行业,只将1%的资产配置给科技行业——那一年,能源行业的主动收益率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了23%,而科技行业的主动收益率则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高了17%。
我们可以手动为每个行业创建“保护栏”,并给*和*小资产配置设限,借此来避免这种陷阱。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只是权宜之计。对每个行业的资产配置都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决定,而不是由所选股票隐性定义。